司马懿的死的确在洛阳引起了一些波澜。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贾诩正因为有些事情打算和司马懿“同归于尽”,但是啪的一声,司马懿莫名其妙摔死了。这其中究竟是不是贾诩下的手,或多或少有些耐人寻味了。
不过,很快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了,因为董仲颖有异动,更为准确的说,董仲颖正在向前踏出那关键的一步。
因为董仲颖麾下不少人带头上表,他们上表的目的并不是劝进,而是拥立一个皇帝。
他们认为帝位不能够空悬的时间太久,不然天下间就会忘记了大汉还有一个天子在,这和法度不合。
他们拥立的目标是刘协的儿子刘懿。
这样的拥立自然会遭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因为刘懿虽然是刘协的儿子,但是排位实在是太靠后了,再加上他的生母是一个凉州出生的人,是某一天贾诩硬塞进去的,刘懿平时连自己的父亲都没有怎么见到过,甚至他连宗人府的族谱都只简单的记载一句,当他父亲死了的时候连眼泪都没有怎么流。
再怎么算,刘懿在排序之中很后面,这还是上一次蔡邕出了昏招,让很多宗室自相残杀后的情况,甚至有人觉得刘懿得位的合法性甚至还不如刘备。
对于这样的人,那些汉室的忠臣自然会反对,甚至蔡邕都打算死谏了。
不过,很快这件事情就尘埃落定了,刘懿登基的诏书很快就拟好了,因为有人“适时”的突然发现了刘协留下来的遗诏,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将由刘懿继承大汉。
对于这样的诏书,刘艾不得不承认这张诏书的合法性,因为有几个豪侠拿着武器冲到了他的家中,告诉他天下不可一日无主的道理,尽管很快有董仲颖的手下冲进来带走了那些悖逆之徒,但是刘艾还是充分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意思。
为了这件事情,蔡邕甚至怒斥了刘艾,认为他辜负了大汉。
但是刘艾却流着眼泪对蔡邕道:“现在天下间的大势已经明了了,天命或许已经不为大汉所有了,现在如果我们顺应天命,那么刘家的血脉会延续。董仲颖虽然是一个边地的武人,但是他却知晓忠义,他必然会善待刘家的子孙。如果我们逆着天命而行,到时候发生什么就没有办法可以预料了。”
听过刘艾的言语,蔡邕叹了一口气,什么话语也没有说。
只是那一天的晚上,蔡邕一个人喝酒喝到了很晚,而且喝醉了。
因为天下还在动乱之中,作为大汉的皇帝,自然要带头节约来安定天下,所以刘懿的登基一切从简,当刘协的“遗书”下发的那一刻起,刘懿就自觉的坐到了龙椅之上,同时下达了自己的第一封诏书。
那就是告诉世人,自己的才华不够,也没有什么经验,现在大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十分的危险,为了保护大汉,他要将大汉所有的事务全部委托给秦王,这个大汉最大的忠臣来处理。
新皇登基的第一天,董仲颖发现大汉的一司十四州,又一次被他扛在了身上。
所有人都知道,新皇的登基并不意味着大汉回到正轨,而是意味着新一轮混乱的开始。
毕竟董仲颖并不擅长无实物表演,他总不能对着一张空椅子玩三辞三让吧。
董仲颖手下的速度很快,在新皇登基的第二天,他们就直接开始了劝进,而且这一次劝进声势浩大,不仅有着秦王手上那些核心的班底,更有不少中立的人士。
更令人看不懂的是,还有不少大汉的忠臣也加入了其中。
祢衡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他光想到董仲颖或许没有做好准备,但是同样,两袁等反对董仲颖势力的人也同样没有做好准备。
整个天下的人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到董仲颖的这一次劝进来的这么快,又来的如此的猛烈。
这甚至快到了连祢衡联络的自己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这就是祢衡计划中的一环,这也造成了整个朝廷上没有任何人出言反对,因为不管是支持董仲颖还是反对董仲颖的人在计划之中都会进行劝进。
在这样局面大优的情况下,董仲颖和他一些重要的手下都没有出现,因为他们有更为重要的事情。
张白骑、鲁肃、杨阜、段煨、吴懿、牛辅、董旻等人都齐聚洛阳,他们在秦王府中召开军议,商量着之后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都很清楚,那些秦王的反对者们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很快就会向秦王发动进攻。
而这一次,那些大汉的忠臣也肯定会站在秦王的对立面上,秦王所受到的压力将会是空前的。
这些人绝对会在秦王登基之前展开行动,因为在秦王登基之前,双方展开战斗只能够说是大汉的几个臣子对于政见有所不和,对于权力有所争夺,双方还有调和和谈判的余地。
但是在秦王登基之后,要么就是大汉的忠臣讨伐了天下最大的叛逆,要么就是天命所归的秦王讨伐了那些乱臣贼子。在这之后不叫谈判,叫的是投降。
这些掌握着秦王核心班底的人,在秦王的下首依次落座,参与讨论的人远远没有在朝堂上讨论辞让事务的人多,但是这些人讨论的事情却能够决定整个天下的大势。
到了现在,董仲颖才发现贾诩的计划是一个大坑,因为在贾诩的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董仲颖需要再一次和整个天下反对他的势力作战。
而破局的希望,贾诩将一切都寄托在了秦王能打这样的条件之上。
喜欢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请大家收藏:(www.jjwwx.com)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九九文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