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还未完全洒落,昨夜那场未遂的纵火事件如同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村民们压抑已久的情绪。
林砚站在老槐树下,望着眼前这群或愤怒、或沉默的乡亲们,心中清楚,这场保卫家园的战役已经开始了。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林砚开口,“是我们的事。”
就在这时,帕提古丽站了出来。
这个平时总是低头做事、说话轻声细语的维吾尔族妇女,此刻眼神却异常明亮。
“我以前也想过签合同拿钱。”她语气坚定,“但现在我不同意了!这是我们祖辈留下的根。如果连根都没有了,我们还能留给孩子们什么?”
“接下来,我们要重新规划巡逻路线。”林砚转身拿出一张手绘地图,“塔依尔昨晚发现了汽油痕迹,说明对方已经开始行动。我们必须更加警惕。”
阿依夏站在一旁,默默点头。
她手中拿着手机,已经录下了村落的现状——斑驳的老墙、残破的屋檐、还有那幅刚发现的清代壁画。
“我会把这些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她说,“让大家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也让外面的人看到库勒其兰的真实模样。”
“对!”林砚补充道,“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这里是值得保护的地方。”
话音刚落,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吐逊·阿布拉老村长面色凝重地走了过来,手里捏着几张纸,眼神里透着怒意。
“赵明远派人来了。”他说出这句话时,语气里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他们私下找了几户人家,说只要先签合同,就能拿到定金。”
众人哗然。
“这简直是趁火打劫!”有人大喊。
老村长冷笑一声,举起手中的协议书,在众人面前缓缓撕碎,纸片随风飘散。
“你们想拆的是我们的心脏!”他一字一句地说,“我宁愿它烂在地里,也不愿看着它被贱卖出去!”
掌声自发响起,那是对老村长最真挚的支持,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傍晚时分,阿依夏上传的第一条短视频悄然登上本地热搜。
画面中,是库勒其兰村的清晨,是那幅尚未完全揭开的壁画,是帕提古丽坐在窗边织布的身影,是林砚站在老宅前讲解历史的画面。
配文只有短短一句话:“我们在守护一个正在消失的名字。”
评论区迅速沸腾:
“太震撼了,原来新疆还有这么多文化遗存没被发现!”
“支持保护传统村落,不能让资本破坏历史记忆。”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啊!”
而此时,林砚正站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翻看着县档案馆发来的回信。
他的眉头渐渐皱起,目光停留在几行字上,隐约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关于库勒其兰村的历史记载……似乎被人动过手脚。
“不对劲。”他低声自语。
他记得爷爷生前说过,库勒其兰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南疆最早设立的驿站之一,曾有碑文记载,还有几位朝廷官员亲自题字。
可档案馆这次提供的资料里,关于村子的历史记录竟只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文字不是模糊不清,就是被涂改得面目全非。
这不是疏忽,是刻意为之。
林砚心头一沉。
他立刻召集了几名村民代表,简单交代几句后,便带着阿依夏、塔依尔和帕提古丽一同驱车前往县城的档案馆。
一路上没人说话,风沙扑打着车窗,像是某种不安的预兆。
档案馆内,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水混合的陈旧气息。
林砚向管理员说明来意,对方迟疑片刻,才递出几份泛黄的卷宗。
林砚迅速翻阅,却发现关键页面要么残缺不全,要么字迹被人为刮去,甚至连族谱都被人用红笔划掉几个重要名字。
“这些资料……是不是最近才重新整理过?”林砚试探性地问。
管理员神情闪躲,“我们每年都会做归档更新,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林砚心中已有答案——赵明远背后有人在操控,他们想通过篡改历史记录,将库勒其兰村定义为“无保护价值村落”,从而绕开文化审批流程,顺利推进拆迁项目。
这不只是利益之争,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抹杀。
回到村里已是傍晚,阿依夏把设备搬进老茶馆,调试好摄像机。
林砚坐在镜头前,先做了个开场白:“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谁,而是让这段历史留下真实的痕迹。”
随后几天,他们在老茶馆架起三脚架,请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们一一讲述家族迁徙的故事。
有的老人说着说着落了泪,讲起父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有的则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巴扎的热闹景象;还有一位九十岁的老太太,唱起了她年轻时传下来的民谣,歌声悠扬,在老屋中久久回荡。
影像资料一点一点丰富起来,像是一幅正在拼接的文化地图,逐渐还原出库勒其兰村的真实面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