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夺了沈辽两座城,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殉国。
消息传到京城,明熹宗朱由校和大臣们都震惊不已。
这朱由校虽然痴迷木匠活,但心里也惦记着江山社稷,他带着哭腔对大臣们说:
“各位爱卿,这可如何是好?辽沈一丢,大明的门户就要被攻破啦!” 他让群臣赶紧想办法。
这时,御史江秉谦站出来上奏:“皇上,熊廷弼在辽地治理得好好的,防御努尔哈赤那是固若金汤。可袁应泰一上任,废了原来的防御策略,这才丢了辽沈两城。
依臣看,只有熊廷弼能镇得住努尔哈赤。把当初弹劾熊廷弼的姚宗文斩首,重新启用熊廷弼,才是上策啊!” 大臣们纷纷点头赞同。
明熹宗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把熊廷弼给忘了!”
立刻派人传旨,升任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等处军务。
这旨意,直接传到了正在老家探亲的熊廷弼那里,他不敢耽搁,连夜赶回朝廷。
明熹宗把尚方宝剑重新赐给熊廷弼:“朕恩准你对总兵以下的官员,先斩后奏!”
熊廷弼心情激动接过尚方宝剑:“多谢皇上,臣肝脑涂地无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明熹宗再次召集群臣,郑重地送熊廷弼去辽东,言语间满是对他的深切厚望:“廷弼啊,朕静待你佳音。”
就在熊廷弼上任的第二天,兵部尚书张鹤鸣,推荐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协助熊廷弼负责辽东军务。
这张鹤鸣是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他和王化贞关系铁得很,而且王化贞还是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弟子。
卧靠!又是裙带关系,这正应了那句话:朝中有人好做官。
张鹤鸣推荐王化贞,一是想讨好叶向高,二是他和熊廷弼不对付。
熊廷弼平时说话直来直去,还爱骂人,早就得罪过张鹤鸣,现在熊廷弼的职位都快赶上他了,他心里能痛快吗?
安排王化贞去辽东,就是为了牵制熊廷弼,削弱他的权力。
事实证明,王化贞去辽东当巡抚,确实给熊廷弼添了不少麻烦。
熊廷弼办公地点在山海关,王化贞的巡抚衙门却在广宁,也就是现在的辽宁北镇市。
当时的广宁是辽东都指挥司所在地,是大明驻辽东最高军事指挥驻地;辽阳则是大明驻辽东的政治、经济机关所在地。
这两个地方对大明来说都至关重要。
之前辽阳被努尔哈赤占领后,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了辽阳。
现在,努尔哈赤又盯上了广宁,要是拿下广宁,大明在辽东的军事、经济重要驻地就都归后金了。
前线战事吃紧,大明朝堂却党争不断。王化贞原本是东林党人,看魏忠贤得势后,就开始往阉党那边靠。
兵部尚书张鹤鸣为了给熊廷弼使绊子,把五万大明军队交给王化贞指挥,熊廷弼驻守山海关,却只有五千士兵听他调遣。
熊廷弼问为什么这样分配兵力,张鹤鸣说:“山海关在广宁后面,你需要那么多士兵干什么?”
熊廷弼忍不住对手下抱怨:“我名义上是辽东总指挥,官职比王化贞高,却调不动多少兵。”
这话传到王化贞耳朵里,他心里很不痛快。
熊廷弼第二次复出时,那可是雄心勃勃,结果现实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兵部尚书张鹤鸣处处压制他,熊廷弼申请调兵,张鹤鸣就找借口拖延;筹备粮草时,更是各种刁难。熊廷弼心里窝火,却又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他也明白,自己平时性格太直,在朝堂上多次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张鹤鸣这么针对他,就是报以前结下的仇。
和熊廷弼截然不同,王化贞为人圆滑世故,长袖善舞,和张鹤鸣来往密切。
每次见面,王化贞都高谈阔论,把后金说得不堪一击,自信得不得了,这让张鹤鸣对他十分欣赏。
再加上王化贞投靠了魏忠贤,黑白两道都吃得开,朝中自然有不少人给他撑腰。
他官职虽然比熊廷弼低,却手握五万明军的实权,驻守广宁,风光无限,熊廷弼却处处受制,满心憋屈。
一晃半年过去了,熊廷弼想摆脱困境,有所作为,整日绞尽脑汁想御敌良策,
终于桑他想出一套 “三方分置策”,赶忙写成折子上奏朝廷。这折子是这么写的:
陛下御览:
臣熊廷弼叩首,如今辽东局势危急,臣苦思破敌之策,特呈上三方分置策。
广宁是重镇,应当集结重兵,用步骑兵在河上和后金军正面抗衡,坚守阵地,挫其锋芒;
在北边的天津、山东登州、莱州赶紧组建水师,从海上出击,直捣后金南卫地区,骚扰他们的后方;
同时,联络朝鲜,让他们出兵,在鸭绿江一带安营下寨,和我军形成犄角之势。
这样三面合围,假以时日,一定能收复辽东失地。
臣深知此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但只有这个长远之计,才能彻底扭转辽东局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