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六年(1751 年),一桩奇案平地而起,虽无血腥凶杀,却搅得朝野上下动荡不安,
真凶隐匿于历史迷雾之中,踪迹难寻,最终成为悬案。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伪撰孙嘉淦奏折案”。
此案核心,乃是有人假借官员孙嘉淦之名,对乾隆皇帝进行指责与污蔑,直白而言,就是借名人之口公然骂乾隆。
乾隆帝岂容此等冒犯,顿时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
然而,随着调查的推进,案件愈发扑朔迷离,犹如坠入无尽的迷雾,毫无头绪可言。
什么样的案子,如此困扰着乾隆?
“……”
乾隆十六年(1751 年)夏,云贵总督硕色,接到手下官员的上报:
“总督大人,云贵川一带正悄然流传着一份,对乾隆皇帝极尽诽谤辱骂之能事的奏折。”
“竟有此事?”硕色总督满脸惊愕,不禁脱口而出。
未等手下回应,他又急切追问道:“究竟是谁如此胆大包天?”
手下赶忙汇报:“大人,是有人假借孙嘉淦之名辱骂皇上。”
“孙嘉淦我自是知晓,他乃忠诚耿介之臣,断不会做出此等事!”硕色一口这事否定与孙嘉淦有关。
二人同朝为官,硕色知道深其为人品性。手下忧心忡忡地说道:
“总督大人,据查,这份奏折传播范围极广,若不迅速遏制,恐将闹得人尽皆知。”
言罢,手下从怀中掏出查获的奏折,呈至总督面前。
硕色接过奏折,只见封面上赫然写着“孙嘉淦上呈乾隆帝”。展开奏折,洋洋洒洒近万言,内容详实犹如一部厚重之书。
细细研读,硕色不禁大惊失色。这份奏稿公然罗列乾隆皇帝“五不解、十大过”,字字如利刃,句句似锋芒,直戳乾隆帝要害。
文中严厉批评乾隆帝冤杀大将军张广泗,强烈指责乾隆帝在曾静、张熙案中迫害文人,
还言辞激烈地批判乾隆帝南巡之举,斥其为寻欢作乐、劳民伤财——
硕色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丝毫不敢怠慢,火速将奏折呈递给乾隆皇帝。
乾隆帝阅后,怒发冲冠,当即传旨硕色,务必在半月之内侦破此案,否则提头来见。
稍作冷静后,乾隆帝意识到,此等不利于统治的言论,应控制在最小范围,于是再次传旨,要求硕色秘密行事,将流言扑灭云贵地区。
从撰写内容来看,撰写之人显然对乾隆帝极为了解,且从独特视角对其行为进行了审视,绝非简单的污蔑之词。
就如乾隆下江南,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确有劳民伤财之嫌。
云贵总督硕色,马上派出大批人手,暗中悄然展开调查,丝毫不敢声张,生怕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难以向皇上交差。
“……”
那么,孙嘉淦究竟是何许人也?
孙嘉淦是山西兴县人,堪称刚正不阿的谏臣典范,他一生光明磊落,生性耿直,若要谏言,必当面对皇上坦诚相告,绝不在背后搞小动作。
云贵总督硕色查来查去,总以为找到了始作俑者,然而一经审问,却发现并非如此。
尽管硕色在调查过程中极为谨慎隐秘,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震动全国。
这种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相关传播,显然是有人蓄意传播复制的结果。
乾隆帝敏锐地意识到事情已然棘手,遮遮掩掩绝非解决之道,于是干脆通告所有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彻查此事,务必找出幕后黑手。
乾隆帝的严查令一下达,各地官员顿时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查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山东巡抚准泰因试图遮掩案件,被乾隆帝敏锐察觉后,即刻撤职问罪。
这一严厉举措,让其他官员更加不敢马虎,纷纷全力以赴投入到案件的追查之中。
“……”
然而,案件的追查过程困难重重,宛如陷入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
当时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相传和书信传递等传统方式,而奏稿已然在全国多个省份广泛流传。
乾隆怒火中烧,斩了几位办案不力的官员,如此一来,官员人人自危,不惜扩大惩罚范围。
各地官员为了尽快破案,大肆采用严刑逼供的手段,大量无辜百姓被牵连其中,无数人含冤入狱。
在整个追查过程中,线索错综复杂,相互矛盾之处比比皆是。
时而看似找到了关键线索,顺着追查下去,却又发现只是误入歧途。
案件仿佛被一层又一层的迷雾所笼罩,始终难以找到真正的幕后黑手,让这场追查行动,陷入漫无头绪的地步。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案件追查持续了近两年之久,却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乾隆十七年(1752 年)十月十九日,乾隆帝坐在乾清宫龙椅上,目光紧锁桌上那道伪撰奏折案的卷宗。
此时,大学士史贻直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入殿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