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首善之地,百姓都以“京城人”自豪。
他们也的确有自豪的资本。
天下承平已久,人口密集、物业繁华,垂髻小儿,只知玩耍;斑白老人,未经战乱。
随着岁月的年节一次次的经过,各种热闹是从年头到年尾都不断的。
华灯璀璨的元宵、百舸争渡的端午,人月两圆的中秋,七夕的乞巧、重阳的登高,目之所至,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边疆、海外将士浴血奋战,为的不就是这太平盛世吗?
近些年来,国力渐强,岑家平定西北后,来自陆路的威胁几乎没有了,京城也取消了宵禁。
元宵佳节,官府要与民同乐,会特意拨款点起灯火、搭起戏台,让百姓好好热闹热闹。
自冬至日,官府就开始扎盖灯市的鳌山。这京城鳌山的规模,自不是其他地方可比,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上面可悬挂数百盏花灯。
而元宵当天,二鼓时分,皇帝会乘着小车,带领皇后、公主皇子到皇宫的大晋门上遥观鳌山。
百姓们也可以远远地一瞻圣容。
今年皇帝本来不想大办元宵灯会的,因为入冬之后,施太后又病了一场,更是昏睡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
最后还是施太后劝他:“好好的不办灯会,倒让人无端猜疑。我本没什么事,前些日子总觉得难以安眠,如今能睡着岂不是好事?回头我还要让人给我讲灯会的热闹呢。”
皇帝见施太后面带微笑,似乎有什么开心的事,人逢喜事精神爽,便应了。
帝后尚且与民同乐,内城里的公主、命妇、老封君们也会在这一日带着姑娘们围着步障到灯市赏灯。
这步障本是为了保护女眷,但也是灯市一景。
“华灯步障舒光,晈若日出扶桑。”富贵人家的步障,青绫紫丝、竟相奢华。
一些平民家的小儿郎,就不远不近地跟着,偶尔能捡到贵人遗落的金银珠钗。
在这喜庆的日子,贵人们也不会去赶那些小儿郎,有时候还会故意抛下一支珠钗,引得小儿们哄笑争抢。
上行下效,无论是公侯官宦还是平民百姓,家中也会悬挂灯笼、放起灯船。
为了掩盖消息,姜家也在挂灯。
看着这些五色华灯,姜衡和高雷的心情难以形容。罗鹃也是强撑着指挥人挂灯,心砰砰直跳。
她知道高雷和姜衡这几日忙忙碌碌,怕是在密谋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她无力阻止,却很是不安……
月上柳梢头,灯市的华灯陆续亮起,人们也成群结伴的走出家门。
雕饰华丽的车轿争相停靠在大街旁,衣饰华丽的贵女依次而下。
不知谁喊道:“是清河长公主府的车队!”
便有小儿郎笑嘻嘻地跟上。
清河公主喜热闹,这种盛事自不会错过。公主府又是京中第一等的宗室贵戚,往年跟在她家步障后头,都能收获不少。
王珞作为十全好驸马,这样的日子当然是陪在公主身边。
这第一程要去的便是鳌山,上面那数百盏花灯都是内造和各府里进上的,比民间的更加精致。
高大的鳌山灯火辉煌,整个内城仿佛蓬莱仙阁、琉璃世界。
见到清河长公主府的步障,许多相熟人家便过来拜见。
公主便命人打开步障,与每户人家都寒暄几句。
才刚应酬完,又有一户人家过来了,却是驸马王珞的族人。
王珞一看,他的大侄子王淮带着王家的几个小儿郎还有姜衡都在一起,便笑道:“你们怎么没和姐妹们一起?”
众人一起给公主请安毕,王淮道:“我们才不要和姐妹们一起看灯,她们围着步障,行动缓慢的。”
另一个王家子弟道:“我们在路上遇到阿衡,他表哥伤了脚,他一个人看灯,孤零零的,便邀请他和我们一起。”
“我才不是孤零零,我带着好多人的。”姜衡笑着反驳。
王珞看着姜衡,意味不明地说:“姜二公子好兴致。”
姜衡仿佛没听懂他言下之意,只笑着说:“我说要在家陪表哥,他说他们夫妻在家赏灯赏月,打发我出来。”
旁边的王家小公子们道:“那是嫌弃你碍眼呢!来日你娶了妻子,也到他面前显摆去!”
清河公主含笑看着这些年轻人,目光在姜衡身上停留了一瞬。
她不知道太后的计划,只知道姜丰是皇帝得用的人,而这姜二公子也是少年英才,小小年纪就中了解元,要不是年龄不合适,她都想说给自家女儿。
既是得力督抚的公子,清河公主态度也很和煦,笑问道:“你们今夜要去哪里?只在这鳌山看灯?”
“内城的灯,年年都是这些花样,我们看一看便到外城去。”王淮答道,“方才阿衡说,大湾来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也摆了一个灯谜场,挣些钱做盘缠。”
清河公主不由得笑了:“人人都说大湾人善贸易,会试临近了,这举子不在家中埋头苦读,倒出来做起买卖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